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會自覺地練琴?
- Tsang Tim
- May 3, 2019
- 5 min read
有部份家長在學生學了鋼琴一段時間後,
會以不自覺地練琴為判斷有沒有興趣彈琴來作準,決定是是否再學下去。 作為老師也是曾是一個學生的我,經觀察過去學生和家長的行為和心理, 得出以下結論:
時間的分配;空閒時間衍生興趣的空間:
自覺練琴可以是基於學生有興趣彈琴而發生,但不代表不自覺練琴就是沒有興趣學琴。
從觀察所得, 9成學生生都不會自覺地練琴,
而大部份原因是因為他們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程度的忙。曾有幾位學生在幼稚園時除了鋼琴以外沒有什麼課外活動, 家長們都外出上班, 只有家傭在照顧。 那餘下的1成孩子覺得悶便在家彈琴。 而玩具或是手機暫時還未成為他們的玩陪。 可是大部份孩子都是課外活動很多,一個接一個,這又衍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忙到一個點, 孩子都沒心情享受鋼琴。
可以陪練,但陪練不能陪養責任感:
當追蹤這些幼稚園初時會自覺練琴的學生時, 發現升讀小一後因功課多了,很多時到7時也做不完, 所以減少了練琴。 如果母親有陪練琴,大部份孩子都會主動和積極去練琴。亦因母親忙碌而減少了練琴。 我們可以看到, 起初幼稚園彈琴時是因為悶,所以彈琴是娛樂。 後期是利用了母親和孩子的關係為媒介促使孩子練琴。
在記憶上, 維持練習都是鞏固學習的方法。 但都並不是建立責任感的方法。所以只要那個促使練琴的媒介失去了, 學生便又回到不練琴的狀態。
放下保護,讓孩子獨自面對成功和失敗:
但是當有表演或是考試,時間又比較近考試日期(1~3個月前), 大部份學生就算平日又多懶,都會開始變得較積極練習。 不過有些還是會選擇放棄, 所以當老師的要經常鼓勵他們, 才會繼續正面地面對挑戰。不過這種臨近考試期才發力不代表每個學生都能成功越過挑戰。 有些可能低估了考試的難度,付出太少的便需要從失敗中學習(要考慮家長是否支持考試費)。從考試的準備明白自己的準備與現實的差別, 試後在練習時間上或是方法上作檢討。 大部份傳統津校官校的學生都能被鞭策。而國際學校的學生普遍較不能承認壓力(因中學前都不會有考試)和對自己的能力不太認識和認同。
家庭教育的重要:
另外,在時間分配上如果在沒有很強的家庭教育下,一般學生面對壓力時的態度都是逃避。
間中也會接觸到一些怪獸家長,會強逼學生練琴就算學生不想練琴, 但學生也會十分合作去練只是練習後發些脾氣耍任性。 雖然聽下去孩子都很慘,但是第一,這類的孩子很配合家長(現在有很多孩子都很任性不願意配合, 反而家長要在各種情況遷就), 第二, 家長不會教他放棄, 反而教他堅持,這類的學生在家長的壓力下仍能堅持練習縱使是未必喜歡鋼琴但也願意配合(十分配服學生)。 反倒有些家裡資源豐富的家長會覺得練琴有壓力,不練也擺, 隨心就行。 或是有壓力時,有家長甚至提議孩子要放棄或是有些家長不怎樣堅持,覺得好像跟孩子角力, 過了一陣子累了便想放棄不勸練琴。
練琴不是基於興趣,而是責任感:
如果說為什麼不自覺練琴, 反而說為什麼不自練溫習中文英文數學或是 為什麼不自覺做功課 會比較容易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所以練不練琴其實不關學生有沒有興趣。因為會定期溫習的學生或是主動做完功課的學生都不是基於他們喜歡溫習和做功課。 而是因為他們有責任感。而責任感是一種態度, 是後天陪養的。除責任感外,完成目標後認同感/能力的肯定/成就感/獎勵也是促進他們完成目標的誘因。
不同階段都在學習負責
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幼稚園生一開始的時候可能要母親為他準備食物, 執拾書包, 整理文具, 穿衣物,到了小學的時間, 可能有些範疇會減少了 如上廁所會自己處理, 但仍然是有些事情他們是要經常被提醒。這情況到了中學也是如此, 不過在中學的時候, 已經也經歷了3年幼稚園和6年小學,但是不難發現,有些中學生還處於欠交功課, 不自覺溫書, 時間分配等問題上欠責任感。 所以責任感不是一句說話你今天做了功課沒有就可以改善的習慣。 所以作為家長的你,當你要抱怨為何孩子不主動練琴, 你應該要明白,不練琴只是反映了他對於處理從鋼琴課的壓力時的態度,而這種態度, 很多時在處理學業或是個人習慣也是同出於徹。 如果你是在他中學的時候著急為何他還不自覺讀書去應付高考,這點是容易理解而較易改善,畢竟他經歷了9年的磨練,如果想通了也不奇怪。但是如果你只是在剛開始學琴不夠, 初小的時候問這問題時, 你便是過份著急。你應該反問自己,孩子經歷了什麼, 需歷煉多少遍, 才會明白如何承擔壓力。
學校是這樣把責任感練成:
在學校裡,欠交功課或是遲到或是行為問題,會有即時性的懲罰,有阻嚇作用,所以學生會怕被留堂或是罰炒(現在已禁止了)罰小息,而跟老師合作, 慢慢建立責任感。
在成績上,有班名次,級名次鼓勵學生向上, 不過因級名次可能會令成績差的人難受所以近10年學校都不會公佈前10名後的學生次序。然而,考試才1年2次, 測驗也要2個月才有一次, 對於行為和心態的教育而言,並不能有效地改善學生對成績的責任感。
總而言之,都是透過把行為和結果(正面/負面)給本人扯上關係,衍生心理的影響,改變行為和思維。
所以如果離開了學校或是沒有一個獎罰制度,是很難驅駛學生在沒有一個監管的制度下練琴。一般情況都倚靠在家的教育,然而學生今時今日有幾個會有時間留在家中,或是父母有時間管教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