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困難時的學習態度
- Tsang Tim
- Feb 26, 2019
- 2 min read
很多學生在遇到較困難的項目,都有不同的反應。 最好的態度是直接面對, 勇於挑戰,不過只有小部份的學生是這類。 而還未有這種良好態度的學生,他們需要老師的輔導來帶領他們明白這道理。
以下是2個學生的上課表現。
學生一
有個K2生, 他上禮拜來試堂,很高興來嘗試彈琴的滋味, 那時問他喜不喜歡鋼琴,他說喜歡。可是隔了一個禮拜,因今天的內容較多,他覺得有點吃力(需要用腦) 於是當問他喜不喜歡鋼琴,他說不喜歡。 很多人或是家長一般就會停在這裡,以為學生不喜歡鋼琴。
* 大人對於喜歡的價值觀不同小孩。
切忌用成人的見解看小孩的想法
大多時小孩不懂表達,會把感受和反應各樣混為一談。
後來,我都猜到大概是因為要用腦辛苦,所以我再追問是不是這原因, 他說是,感到腦袋很累。 於是我立即教他要欣賞這反應,腦袋累代表你有認真思考,變聰明了。 再反問他那麼聰明了是好還是壞? 他答是好。
我們要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二
很多學生都是遇到難題是不願思考, 先用困難作借口, 逃避不彈,可是這個學生是明明做到, 也完成了該首歌, 卻在完成後喊了出來,
而且不是一次 而是多次。
理應完成了該挑戰是一件開心事,但他卻耿耿於懷在那難度。他因為覺得要用腦,所以不開心, 不喜歡那種認真思考的感覺。 他的問題不是怕面對挑戰或是出場先輸陣, 而是他沒有欣賞自己完成了一項挑戰。 最後他還是很執著覺得付出讓他很累很辛苦。 他需要學習的是欣賞自己。
他的執著來自於家庭背景。 因他不用上學,home schooling,家長又不希望測驗和考試對他有壓力, 所以這個學生對於壓力是不太擅長應對。 如果是有學校生活的學生,應該是不感怎麼樣,因為每天都有類似這樣的挑戰和壓力,又怕被別人看到自己哭。
除了這學生外,還有些國際學校的學生在初小時不能承受壓力,基於學校環境也沒有小測考試。 相對地, 這些缺少經歷壓力的學生,他們大多傾向逃避。 直至高小時慢慢接觸小測才會開始比較習慣壓力。
學生對壓力的反應沿於個人的價值觀。
因價值觀影響學生對於壓力的正面或是負面思考。當學生處於人群中,其價值觀亦會受環境有所影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