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別人身上學習(家長因素的影響)
- Tsang Tim
- Nov 3, 2018
- 3 min read
不是人人都有年幼的時候跟著好的老師。
倘若3年級前能遇上好老師,還有空間追回失去的時間。 以下是一個成功轉介的個案。 初時老師把學生的興趣救回來並考取2級,不過後期因家長的因素,影響學習進度。
要知道現時叫小朋友練琴是很困難的,所以當孩子能考上2級時,不單是其能力值得認同,而是孩子都需要配合和練習。 而練習或多或少都是有興趣彈琴。現在有些孩子是逼也逼不到,如果沒興趣,彈也不會彈。 所以這個個案是很特別。學生有興趣彈,但把不合作用在鋼琴學習上抗議家長的教育。
當年有個從英國回流的家庭, 母親是傳媒系博士,父親是畫家。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在琴行上課。 當年這個家長在琴行的分店轉了很多次老師, 最後被分店的音樂中心職員轉介來我這兒。
首先,家長一來是十分緊張, 想觀課,可是琴行的規矩不可以觀課,所以當時我跟家長做好溝通。 了解她的背景和對孩子的學習期望。
當時小朋友是小二,讀男拔萃小學。但好像失憶似的, 說是學過一年半鋼琴在英國,可是連認音都忘了。 最後我們是從第一課開始。 於是母親十分焦急, 希望孩子可以一年內考取2級。 可是這個情況是母親太心急。 而老師花了一段時間,了解學生為何進程很慢,主要跟教材不夠吸引有關, 因為當年是用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的問題是太累贅, 步驟太細又太悶,圖案黑白, 一頁很多小曲,好像沒什麼進度,經常都留在同一頁。後來我跟他換了有趣的教材,他漸漸喜歡鋼琴, 當母親見到有微少的氣息時做急著考試。 2年內考上了2級。
考完2級後,母親又急著要考5級, 她心急的心情好像隨學生年紀漸大又增加了, 後來對學生很多挑剔, 以致母子關係變差, 除挑剔不練琴,又挑剔學習態度差。 最後孩子變得愈來愈不合作。
第一個問題是,家長心急學生進度。
首先他1年半在英國學得不好,所以回來後需要由從頭學起是理所當然。 她不應把自己的焦慮放到孩子身上, 若要怪,理應自責而不是把進度推小朋友。 其實孩子也很棒學了2年考2級,可是家長沒有把此看在眼內。 一來是該學校環境競爭大, 2級已不算什麼。 所以家長其實是忘記了感恩和知足。
第2個問題是, 學了2年,一星期一課並建立了興趣,是很不錯的成續。 可是不合理的要求讓學生因此失去了興趣, 更把不合作 成為對抗家長的籌碼。
由於父親不與母親同住, 自住梅窩工作室,方便畫畫, 所以孩子大部份時間都是母親帶。 而母親的職業是某大學的講師,所以時間上較彈性。 孩子的日常起居母親盯著, 孩子自小三開始較有獨立性, 便對母親的監督感到困身和不滿,加上父親一般2星期才回來探望一次, 家中又沒有工人,所以間接的情況下,母親性格、心情、價值觀都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行為、思考。
後來母親因工作關係,遷居北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