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設計的黃金3角
- Tsang Tim
- Sep 14, 2018
- 2 min read
學習動機的原素: 誘導學生投入 學習內容緊密集中在1~2個學習目標 流暢的教學節奏
挑戰: 3個層次的難度, 賦予學生3種心理, 3種難度的平衡,才能持續學習 從教材分3類難度, 3類難度代表3理心理。 困難:具挑戰性, 目光放得更遠, 需一段長時間才能完成 中度: 具挑戰性, 只需付出點點便能達到,短期可達到的目標 容易: 輕易完成,獲得成就感 成就感: 相對付出的獎勵: 讚賞/獎品 按學生的能力及付出給予相對的獎勵。 平常的獎勵是1個貼紙,在成功完成/接近完成/很努力做但還是做不到的情況下, 貼紙的數量形成獎勵的輕重。 要是我們希望鼓勵學生完成一個目標, 在開始前先告訴獎勵: 例如 4句中沒有彈錯可得4粒糖, 彈錯1次減一粒。大部分學生都會彈錯一兩次,所以4粒糖預算有2粒會扣除還有2糖剩, 最後學生為了達到目標而投入我們設置的過程。若學生在很努力做的情況下還是做不到,我們便要把目標的難度往下調較。 如完成一小節/一句為目標。 另外也要獎勵認真地嘗試彈的好行為, 避免因該次嘗試認真做卻失敗的經歷防礙下次面對新挑戰的勇氣。 良好行為的獎勵 有時候, 在整個上課程中, 留意到學生有良好的行為, 為了繼續鼓勵該行為, 必須在給予獎勵前說明獎勵的原因。 例如: 一個從不練琴的學生,今個星期悄悄地練了1次琴, 因此我們稱讚其練琴的行為,希望學生保留此行為。 又例如學生平常長音不數拍子, 但我們發現學生在某首歌數足拍子,或嘗試數拍子,於是我們可給予獎勵, 鼓勵學生這個行為。 但若果學生本來就有此良好行為, 我們不應獎勵他,反倒要提醒學生他曾有此好行為。
Comments